珠宝玉石知识

翡翠选购常识
2015.04.28

 

一、如何鉴别真假翡翠?

        国家标准“GB/T16552-1996”所列的天然玉石有十多个类型、几十个品种,一般可分为两大类:硬玉和软玉。硬玉是钠和铝硅酸盐,属辉光石矿物,其中以翡翠最为名贵;软玉是钙和镁硅酸盐,属于闪石矿物,以白玉、青玉为主。

       硬玉和软玉最大的区别就是硬度,翡翠的硬度高,比昆仑玉、玻璃和其它玉石类都高,可以用来划玻璃。购买时可当着卖主的面划玻璃,若卖主不同意则不要轻易购买。

       翡翠(Jade)习惯上亦称为缅甸玉,是产自缅甸的硬玉,日本、苏联、墨西哥、美国加州等地也出产少量硬玉(Jadeite),但无论是质量还是产量远远不如缅甸玉。缅甸北部的克钦邦的翡翠矿床储量最大。所以人们长期以来只知道缅甸联邦才出产翡翠,因此将缅甸联邦玉作为硬玉的代名词了。

        与翡翠相似的玉石有很多,市场上常见的品种有澳玉、马来玉、绿色东陵玉、不倒翁、独山玉、岫玉、水钙铝榴石、玻璃等等,很容易鱼目混珠,他们的主要特征是:

1、澳玉 

        澳玉是指产在澳大利亚的一种绿玉髓,主要成分为石英,半透明状、绿色,常做成戒面,极似高档翡翠,无翠性,密度、折射率均不如翡翠,借助仪器很容易与翡翠相区别开来。 

2、马来玉 

        马来玉是一种染成绿色的石英岩,半透明状,透过光线可见绿色染料像丝状分布在石英岩中。 

3、绿色东陵玉 

        绿色东陵玉是含铬云母的石英岩,在石英颗粒之间有绿色的片状铬云母,因此对着光线可见片状绿色闪光物。 

4、不倒翁 

        产于缅甸北部,绿色呈条带状、斑点、斑块状,一般透明度较好,主要成分为水钙铝榴石,常有黑色点状包裹体,有点类似碧玉里面的黑点,这种现象在翡翠里非常罕见。无翡翠特有的“翠性”。在查尔斯滤色镜下变成深紫红色,而翡翠为绿色。

5、独山玉 

        产于河南独山,颜色以白、绿为主,绿色常为蓝绿色,分布很不均匀,在查尔斯镜下呈红色。 

6、岫玉

        产于辽宁岫岩的一种蛇纹石玉,绿色以黄绿色为主,表面呈油脂光泽,硬度低,用一般的小刀即可刻动。

7、水钙铝榴石

        呈粒状结构,颜色不均匀,常有暗绿或黑色斑点,在查尔斯滤色镜下呈红色。

8、玻璃

        玻璃是常用来模仿各种宝玉石的一种人造品,不透明至半透明,有时可见气泡和贝壳状断口,密度低于翡翠,手感轻,颜色较均匀。

9、水磨子

        表面看极像“冰种”翡翠,主要为白色或灰白色,偏蓝色调的称为“水地飘蓝花”。主要由钠长石组成,不显翠性,并有较多白色的石脑或绵;比重(2.57 ~ 2.64)比翡翠小得多,有明显的轻飘感;折射率(1.52 ~ 1.54)远比翡翠小,因此光泽相对较弱;放大镜下会发现小气泡串,这是水磨子的主要特征。

 

二、决定翡翠价值的四大因素

        决定一件翡翠制品优劣的先后顺序是色、水、质、工。

1、颜色——越绿越均匀越好

        颜色是排在首位的因素。可以说,颜色就是价值,颜色差之毫厘,则价值差之千里。有“色差一等,价差十倍”的说法。

        翡翠的主要成份为钠和铝的硅酸盐,属于辉光石矿物,不含任何杂质的翡翠应是纯净的白色,自然界中纯白的翡翠较少,通常略带灰、绿、黄,这是由翡翠中微量的铬、铁等元素引起的,铬、铁含量越高,颜色越深。翡翠颜色繁多,粗分有红、黄、紫、绿、黑等,并且可以同时在一块翡翠上出现,这是其他宝玉石所没有的特点。

其中,绿色和红色被视为正色。凡是价值高贵、达到宝石级的翡翠,均要求其颜色为正色或带有正色。

        翡翠6种正绿色为:

        (1)艳绿:不带黄色调或其他色调,俗称高绿或帝王绿,在市场中的价值最高。

        (2)苹果绿:用肉眼观察不出黄色来,但其绿色实际上含有少许黄色调,并向黄色调稍有偏离。

        (3)秧苗绿:用肉眼可以观察出绿中有微少的黄色,犹如春季秧苗返青时的嫩绿。

        (4)翠绿:明亮的深绿色略带黄色调。

        (5)俏绿:中等深度的正绿色。

        (6)黄阳绿:较浅的绿偏黄色。

        翡翠3种正红色为:

        (1)亮红:鲜艳的红略带黄色。

        (2)橙红:为红色与黄色的混合色。

        (3)蜜蜡红:为红色、黄色和白色的混合色。

        除上述绿色、红色以外的其他绿色、红色及其它颜色(灰蓝、黄、白、黑等)皆为偏色。这些颜色的翡翠在市场中很多,价值也不高。但在近年来,紫色,尤其是紫罗兰色(俗称“春”)的价值一直被人们看好,成为价值仅次于绿色的一个颜色品种。

        翡翠颜色的评价不仅限于色彩的种类,颜色的形状同样重要。颜色在翡翠中的分布形状分为条带状、云片状、丝带状、斑点状、均匀状和靠皮绿等。

        如何把握翡翠的颜色,需要掌握住“浓、阳、正、和”四个要点。

        “浓”指的是颜色的饱和度,也是颜色的深浅,评价翡翠颜色时要考虑的是有无颜色?颜色有多少?浓淡如何?而影响颜色深浅除了翡翠内在化学成分的关系外,也与厚薄有关,厚的翡翠颜色显得深些,而薄的翡翠颜色会显得浅些。

        “阳”指的是颜色的明亮程度,同样深度的颜色可以有不同的明亮程度。鲜阳度是构成翡翠颜色美感最重要的因素,也是最难求的因素。它决定翡翠价值的高低,翡翠颜色的鲜阳度差一点,那么价值就会差很多,鲜阳度是与价格成正比关系的,也就是说颜色越鲜,价值也就越高。影响颜色的鲜阳度的主要原因是含有内含物,光源的强弱也会使鲜阳度大有不同。

        “正”指的是翡翠颜色的纯正程度。翡翠的绿色往往多多少少混合有黄色或蓝色,甚至灰色,这样就会降低颜色的美感,从而降低其价格。翡翠绿色的色调若仔细观察均看不出有其他色调时,是纯正度最高的颜色其价值也是最高的。稍带黄色的绿色,由于不会影响绿色的鲜阳度,对价值影响不大。但稍带蓝的绿色则会影响较大,因为蓝色会降低鲜阳度,所以对价值影响较大。偏灰的绿色,有暗而脏的感觉,不讨人喜欢,对价值影响最大。 

        “匀”指的是翡翠颜色分布的均匀程度。由于翡翠是由无数微小晶体组成的,每块翡翠的颜色不可能均匀一样。不同方向观察颜色多少都有不同。颜色的均匀度与绿色的体积多少成正比,颜色均匀即绿色布满整个空间。以此类推,很明显均匀度越高,含绿色越多,价值也就越大。 

        颜色是决定翡翠价格的首要因素,极品翡翠,颜色仅有略微差别,价格可能相差几十倍。一粒50万元的翡翠戒面与一粒500万元的翡翠戒面,无论在质量、样式、大小、种水、瑕疵……都是一等一的,无可挑剔,但结果还是差那么多,关键在于绿色上的高低。

        如何正确观察翡翠的颜色非常关键。行话说:“月下美人灯下玉。”说明观察玉受光源及环境的影响极大。在观察翡翠颜色时,最好的光源是太阳光。在黄光灯下看翡翠颜色会显得鲜艳些,饱和度也会显得高些,颜色就会变得较好。在白光灯下看翡翠会淡些、暗些,翡翠颜色会显得差些。因此,察看翡翠的颜色时,切记“灯下不观色”。

        上述评价标准只是适用于翡翠A货。

2、水头——越透越好

        翡翠的水头指的是透明度。透明度高就是水头长,反之就是水头短。水头足的翡翠显得晶莹剔透,看起来水汪汪,而水头差的翡翠干涩、呆板,看起来干巴巴的。

        水头一般以几分水来表示,用聚光电筒观察光线照入翡翠的深浅来衡量水头的长短,如3mm的深度为一分水,6mm的深度为二分水,9mm的深度为三分水。鉴定透明度要把玉磨光,在一定厚度下(玉器产品)看透视其它物体情况,分透明体、半透明体、微透明体、非透明体4个级别,越透明则价值越高。

        在观察翡翠水头的时候必须十分仔细,因为透明度与翡翠本身的厚薄有关,要特别小心有些翡翠成品中间经过挖空,透光性能更好,看起来似乎水头长多了。

        光源与翡翠的透明度也有明显的关系,光源强和接近中午时的日光,翡翠的水头就显得好;相反,如果光源弱或阴天,翡翠的水头就显得差,因此,标准的评估应以中午有阳光的时候为准,“无阳不看玉”就是这个道理。

3、质地——越细腻越好;

        指翡翠的结构,也被称为底子、地子。翡翠的主要成分为钠和铝的硅酸盐,属于辉光石矿物。由于翡翠是多种矿物的集合体,其结构多为纤维状结构和粒状结构,翡翠质地的细腻和粗糙程度是由晶粒的大小决定的,晶粒大,则质地粗糙,表现为半透明至不透明,晶粒小,则质地细腻,表现为透明至半透明。按照粒度大小,可将质地分为致密级、细粒级、中粒级和粗粒级,达到致密级的翡翠在放大观察时几乎看不到颗粒,透明度极高。  

        翡翠中除去绿色以外的部分称为地子,也称为“底”,地子反映了翡翠的底色和结构牲,也反映了翡翠的干净程度和透明度,按照其颜色、透明度和结构可分为以下几种:  

        (1)玻璃底:明亮透明如玻璃一样,是翡翠中的极高档的品种;  

        (2)冰底:清澈透明,晶莹如冰,给人一种冰清玉洁的感觉,也是翡翠中的高档底子;  

        (3)蛋清底:犹如生蛋清一样透明,玉质细腻、温润;  

        (4)芙蓉底:玉质较细,较透明,有颗粒感但却见不到颗粒的界限;

        (5)鼻涕底:如清鼻涕一样,透明度稍差,不够明亮;  

        (6)青水底:较透明,微带青绿色;  

        (7)灰水底:较透明,略带灰色调;  

        (8)浑水底:半透明,浑浊不清;  

        (9)藕粉底:半透明,如藕粉一样,略带粉色或紫色;  

        (10)细白底:半透明,玉质细泣,底色洁白;  

        (11)白沙底:半透明,色白并具有沙性;  

        (12)灰沙底:半透明,色灰并具有沙性;  

        (13)白花底:微透明,色白而质粗,有石花;  

        (14)瓷底:微透明,如同白色瓷器,呈灰白色;

        (15)芋头底:不透明,如煮熟的芋头,呈灰白色;  

        (16)干白底:不透明,光泽差;  

        (17)豆底:不透明,颗粒粗大,翠性明显;  

        (18)马牙底:不透明,如马牙一样,质地粗糙,底色发白;

        (19)香灰底:不透明,色如香灰,质地粗糙;

        (20)石灰底:不透明,色如石灰;  

        (21)干青底:不透明,石花粗大,质地粗糙;  

        (22)狗屎底:不透明,质地粗糙,底不干净,常见黑褐色或黄褐色,如狗屎一般。  

4、石花、斑点、裂纹——越少越好;

        一般来说,天然翡翠不可避免有些裂纹、斑点等瑕疵,翡翠的瑕疵主要有以下几种:

        (1)裂纹:以外裂横纹居多,肉眼可见、中间没有填充物,用指甲刮有挡手感,有些很严重,有些很轻微。

        (2)裂绺:以内裂纵纹居多,肉眼可见,中间有带色(杂质)填充物,指甲一般不可刮及,严重的也会有轻微的挡手感。

        (3)杂筋:存在地子里,感觉象树根、筋渣状的杂色物,是翡翠在长期复杂的地质环境形成过程中掺杂进去的杂质。肉眼可见,不是裂纹,严重的也会有轻微的挡手感。

        (4)石纹:肉眼可见,不是裂纹,中间一般没有带色(杂质)填充物,有明显的也有隐秘的,常见的石纹的多为白色。

        (5)石花:翡翠中常有的比地子的透明度稍差的呈团状物,比较干巴块状的叫“石脑”,比较散碎的叫“芦花”,状似棉絮的叫“棉花”,细碎漂泊的叫“雪花”。

        (6)杂色:翡翠多少都具有其他颜色,颜色有大片的也有小点的。小面积或点状的绿色、红色、黄色,它们的存在可以使整个翡翠首饰更漂亮更有特点,称为俏色;小面积或点状的黑色、褐色、灰色等,它们的存在可以使整个翡翠首饰更难看更低档,称为杂色;点状的黑色、褐色、灰色等也叫脏点。

        (7)翠性:翡翠是多晶体交织结构,晶面在光线的照射下会看到片状闪光,行内称为“苍蝇翅”或者“沙星”,这是翡翠的重要特征。结构粗的翡翠(如豆种)翠性更明显,结构细腻的翡翠(如玻璃种)的翠性不明显。

        裂纹、裂绺一定算瑕疵;翠性(沙星)一定不算瑕疵;杂筋、石纹、石花、杂色、脏点等如果程度较深足以影响原件的美观就算瑕疵,如果程度较浅对原件的美观没有明显的影响就不算瑕疵。瑕疵的存在多少会影响翡翠的价值,影响的程度深浅的顺序一般是:裂纹、裂绺、杂筋、石纹、石花、杂色、脏点。比如带严重明显裂纹的手镯几乎当成废品,带轻微的石花杂色的手镯对价值的影响有限。另外影响程度还与某种瑕疵本身的严重程度有关,比如说,相同种色的手镯,一只有非常难看的杂色,另一只具有轻微的裂绺,那么带裂绺价值可能比带杂色的要高。

        业内流传有“无绺不遮花”的说法,如果翡翠件品上雕有花纹图案,其美丽的花纹之下必有跷蹊,很可能是为了掩饰其下的瑕疵。

5、工艺——越精细越好

        工艺也是评价翡翠价值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,特别是雕件的工艺,不仅要讲究好的寓意,更要讲究俏色,另外还要求刀法细腻,造型优美,线条流畅。一块好的玉加上好的工艺,恰如锦上添花,价值也会有很高的提升。

        最好用4倍以上的放大镜观察件品的工艺雕琢,人物雕像主要看面部是否端正,五官是否合理;动物雕像看躯干和四肢比例是否恰当,形态是否自然,花卉雕琢看线条是否流畅,布局是否合理。特别要注意雕琢的阳面和阴面及底部是否打磨光滑平整。另外还要细看线条是否粗细一致,有没有断刀或重叠。手镯一类要注意有否裂隙。

 

三、什么是翡翠的“种”?

        翡翠的种是指翡翠的颜色、透明度和质地的总称,是评价翡翠好坏的一个重要指标,有“外行看色,内行看种”的说法,在挑选翡翠的时候,不怕没有色,就怕没有种。之所以这样说,并非绿色不重要,而是仅有绿色的翡翠给人一种干巴巴的感觉,缺少一种灵性,因此有种的翡翠不仅可使颜色浅的翡翠显得温润晶莹,更使绿色均匀、饱满的翡翠水淋明澈,充满灵气。

        传统上将翡翠的种分为老坑种和新坑种,所谓老坑种是指绿色纯正、分布均匀、质地细腻、透明度好的翡翠,新坑种是指透明度差、玉质粗糙的翡翠。好的翡翠必须是色种兼优,现在的分类方法可将翡翠的种分为以下几大类:  

        1、老坑种:指颜色浓绿,分布均匀,质地细腻,若为玻璃底,则可称为老坑玻璃种,是翡翠中的极品;  

        2、冰种:晶莹剔透,冰底,无色,因此水头极好,属高档品种;  

        3、芙蓉种:呈清淡绿色,玉质细腻,水头好,属中高档品种;  

        4、金丝种:绿色不均匀,呈丝状断断续续,水头好,底也很好;  

        5、干青种:绿色浓且纯正,但水头差,底干,玉质较粗;  

        6、花青种:绿色分布不均匀,呈脉状或斑点状,属中低档品种;  

        7、豆种:玉质较粗糙,不透明,颗粒较粗大,带绿色者称为豆绿,属低档品种;  

        8、油青种:玉质细腻,透明度较好,表面具有油润感,绿色较暗,颜色不纯;  

        9、马牙种:质地粗糙,透明度差,呈白色粒状。

        “种”好的翡翠水头相应也好,但水头好的翡翠它的“种”不一定好。比如细懦种,种头算不错但水头往往很短;花青种刚好相反,水头不错而种质一般。玻璃种就是种好水好的极品。

有的翡翠颜色虽然够鲜艳,但透明度差,这种翡翠就被称为有色无种,价值就不会很高了,因为透明度差,当光线射在它表面时不能透入,只能从表面反射出来,它的绿色也不能透过光线放出来,使人感到这翡翠的颜色很死板。

 

四、如何鉴别ABC货?

        翡翠A货:只经过物理打磨、抛光,未经充填和加色处理,内部特征没有被破坏的天然翡翠制品;

        翡翠B货:指通过强酸、强碱等化学处理,除去玉石内部的杂质,然后注入树脂等物质填充空隙提高水头、强度的翡翠制品。B货的颜色是天然的,但充填的有机胶老化后会影响颜色的明亮鲜艳程度、透明度、光泽等;

        翡翠C货:是通过激光、染色等手段,人工为翡翠添加颜色。真玉假色,由于颜色是染在玉器表层,遇高温或者经过一两年时间就会褪色。

        如果进一步细分的话,还有A+B货、B+C货,A+B货是指轻微洗底(也就是用化学物质消除杂质)但不注胶,B+C货是用强酸强碱处理并进行充填着色。

        如何靠肉眼鉴别翡翠ABC货呢?

        1、光泽:A货结构紧密,表面经抛光后,平整如镜,具较强的反光性,具有玻璃光泽。B货经强酸碱浸泡处理后,结构疏松,表面可见溶蚀坑,产生漫反射,呈麻面光泽;B货充胶之后表面为树脂光泽,无灵性;B货充胶之后再抛光,在充填的凹坑处仍可见树脂光泽光斑,整体呈树脂光泽与玻璃光泽混杂。同样质地的A货翡翠的反光较强,而B货翡翠则较弱;在光线下慢慢晃动可以察觉。

        2、颜色:A货颜色自然、有层次感。颜色